假期,该不该让孩子玩游戏?
找更多“游戏”相关数据,点击图片进入
这个假期真的是超长续航。每天面对自己家的孩子,是不是感觉一日更比六日长?以至于有人感慨,再不开学这届家长就要疯了。
继“家长陪写作业大型情感维系篇”后,今天又来了“不得不在家看着孩子打游戏篇”。陪着写作业还好,再怎么生气都是在学习,而对游戏家长们态度不一。有的选择规定游戏时长,有的选择限制有花费,而有的会和孩子一起打游戏,上阵父子兵嘛!
那么家长该不该让孩子玩游戏?如何在维系亲子关系的情况下,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呢?
假期是玩游戏的好时机
“嘿,伙计,玩游戏吗?带你飞的那种!”
期末考试考得差的得玩个游戏安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,考得好的得玩个游戏犒劳一下自己。
一项关于孩子假期玩电子游戏的情况调查显示,高中生玩游戏的占75%,初中生占68%,小学生占59%。
在玩游戏的高中生中,有45%的人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游戏,48%的人是从初中开始接触游戏,仅有7%的人在高中才接触游戏。
在玩游戏的初中生中,30%是从初中开始接触,70%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游戏。
也就说,大部分人是从小学就养成了玩游戏的习惯。
从游戏时长来看,高中生玩游戏时长最长集中在3-5小时,占23%;初中生最多在1-2小时,占30%;小学则在1小时内,占比42%。
可以看出,高中生玩游戏时长远大于初中生和小学生。这一点似乎有点反常,高中生的作业难道不是最多的吗?高中生寒假不是应该在补课吗?怎么还有那么多时间玩游戏?
孩子为何喜欢玩游戏?
人为什么喜欢打游戏?从心理学角度讲,有两个因素——兴趣和正反馈效应。
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,是推动人认识事物、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。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,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,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。
作为增加用户依赖性的重要条件,在游戏的设置机制中,正反馈效应很明显。
人物的等级,属性,技能,装备,排位等都是游戏给玩家的正反馈。这是一个能产生及时回应或者回报的反馈,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。
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,工作不顺心,寂寞无聊的人,就会沉迷于这样的游戏中。
除此之外,游戏还是孩子之间的社交语言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项名为“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”的研究。
研究指出,八成(83.8%)以上的中小学生通过“同学或朋友”这一渠道了解网络游戏的资讯,占比率超过了“游戏相关网站”的2倍,其次的是“社交网站”和“网吧或社团”。
对中小学生来说,聊游戏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交行为,通过游戏话题建立友谊,增加自我价值感。“网络游戏”话题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,用游戏语言表明玩家身份,将“网络游戏”视作与同龄人进行交往的谈资,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认同感与归属感。
家长该不该让孩子玩游戏?
2018年,教育部、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了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,指出我国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,控制新增网络游戏运营数量。未来对游戏行业的监管还包括游戏版号配额和游戏行业专项税,每款游戏或征收35%的专项税款等。
这项方案透露了一个社会共识就是“过渡沉迷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是有害的”。
但是,我们真的应该禁止孩子玩游戏吗?
从父母的态度来看,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:规定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是父母群体中最多采取的监管措施,“总是规定时间”和“经常规定时间”的家长占了总体的近七成(66.6%),占比其次的是程度较轻的“监督孩子玩游戏的时间”及“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的费用”。
游戏是人的天性,也是动物的本能。
柏拉图给过一个对游戏的定义:游戏是一切幼子(动物和人的)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。
实际上,“规定”的方式远不足“陪伴”来得好。
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nterpret的最新调查, 78%的孩子表示,在决定玩什么游戏时,能够和父母一起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
然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发现,能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、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父母比例仅为15.6%及13.8%。
网络游戏是青少年的社交方式,也可以是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渠道。通过游戏这种娱乐媒介,引导孩子健康娱乐,将陪伴最为最好的管理。
父母应该通过游戏方面话题和行为来正确的引导孩子,而不是只是限制和规定。
1.怎样点燃13~16岁孩子内心努力学习那团火?寒假家长要这样做!
2.哈市14%高中生每天玩8小时游戏?30%初中生每天玩2小时!你家孩子啥情况?
3.Interpret:78%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玩游戏
4.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:孩子沉迷游戏,主要怪家长
数据杂烩饭编辑部
编辑 | 鹿吉
设计 | 按住拉
版面 | 内涵苍
责编 | 知了
近期热词